認 識 職 業 傷 病
職業災害是什麼?
『職業災害』依《職業安全衛生法》第2條第5款,係指:「因勞動場所之建築物、機械、設備、原料、材料、化學品、氣體、蒸氣、粉塵等或作業活動及其他職業上原因引起之工作者疾病、傷害、失能或死亡。」該所稱職業上原因,依《職業安全衛生法施行細則》第6條規定:「指隨作業活動所衍生,於勞動上一切必要行為及其附隨行為而具有相當因果關係者」。
「通勤職災」依《勞工職業災害保險職業傷病審查準則》 第4條第1項規定:「被保險人上、下班,於適當時間,從日常居、住處所往返勞動場所,或因從事二份以上工作而往返於勞動場所間之應經途中發生事故而致之傷害,視為職業傷害。 」故勞工上下班於適當時間,從日常居、住處所往返就業場所之應經途中發生事故而致之傷害,除私人行為及《勞工職業災害保險職業傷病審查準則》第17條規定之一者外,視為職業傷害(仍應依個案事實認定)。
勞工不幸發生職災,除緊急就醫治療外,應儘快地告知雇主,以利雇主提供相關協助及進行「事業單位職災通報」,或勞工本身有相關服務需求,可藉由「職業傷病通報系統」,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之職業災害勞工專業服務人員儘早介入,提供職能復健、復工評估、勞政社政福利資源等協助。
職業傷病是什麼?
職業傷害
係指勞工在執行職務時受到的立即性傷害,採取事實認定,例如:小喜在工廠工作時手指不小心被機器捲入,導致手指斷裂,即為職業傷害。
職業病
係指在執行職務過程中暴露在某些危害因子中,累積下來導致身體產生的疾病,須經「職業醫學科醫師」評估及診斷。大多因工作中,暴露於化學性、物理性、生物性、人因性及其他危害因子所導致的疾病,例如:小蘭長期處於強烈之噪音工作環境中,最後導致聽力損失,即可能為職業疾病。
職業病診斷五大準則
- 疾病的證據:應有客觀的疾病臨床表現,可提供的資料包含過去病史、就醫紀錄、檢查等。 參考範例:小紅從事搬運工作,在工作後總感覺左肩疼痛,經檢查後診斷為左肩旋轉肌袖症候群。
- 職業暴露的證據:係指疾病的發生與暴露物質的相關性,確認工作中是否暴露於化學性、物理性、生物性、人因性或社會、心理性危害。 參考範例:小紅被診斷有左肩旋轉肌袖症候群,經調查或工作場所訪視後,確認個案作業中雙手和肩部的負重已達職業並認定參考基準。
- 符合時序性:指在過去未有該疾病,但在從事該工作過一段時間後才發病(暴露在前,疾病在後)。 參考範例:小明於民國90年於該製造業工作暴露於甲醛,並一直持續工作到民國95年並發現罹患白血病,期間共為5年,符合甲醛的最短暴露期間6個月和2-5年的疾病誘導期(亦即甲醛暴露後導致白血病需經2-5年的時間),因此符合時序性。
- 符合人類流行病學已知的證據:經流行病學,證明該疾病與工作暴露具有相當強度的相關性。 參考範例: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針對暴露於甲醛的 25,619 名勞工所進行的一份大規世代研究(cohort Study,一個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中,發現勞工罹患白血病的相對危險性(Relative Risk)隨著暴露甲醛的濃度上升而增加。
- 排除其他可能致病的因子:除了上述的考量因素外,亦考量其他非職業因素而引起疾病的可能,以判斷疾病的發生是因職業因素引起。
職業病的判定應同時符合以上5大準則,除先要有醫學上確定診斷的疾病外,還必須判斷其與工作相的致病因子是否存在及工作相關致病因子的合理性,同時也要判斷此疾病是否主要為職業的因素所引起,並排除其他非職業因素所引起之可能性。
常見職業病介紹
案例一 (右手肘及手腕肌腱炎)
工作內容
個案是45歲男性,從事美髮工作約25年,每天服務顧客約10位。服務內容包括:洗髮、剪髮、燙髮、染髮、吹造型;每位顧客服務時間約30分鐘至1小時。經常以右手中指勾住剪刀,反覆以右手中指施力剪髮。
發病過程
個案從事美髮業約3-4年後發現右手中指彎曲後不能回復伸直,經一般門診治療後,其症狀時好時壞。待從事逾10年左右,其右手中指症狀加劇,至一般門診求診後,診斷為疑似職業病,再轉介至職業傷病診治中心就診,請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就其職業暴露等資料進行評估,診斷其疾病與工作之因果關係。
相關醫學資料
診斷過程: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依據職業病診斷原則進行評估,經評估因個案工作中經常右手中指彎曲用力,長期造成右中指負擔,判定其右中指扳機指與工作有相當程度之相關性,為職業病。
案例二 (右手肘及手腕肌腱炎)
工作內容
個案是47歲男性,擔任機械作業員約2年,工作內容為機械零組件研磨、板金、手工組裝,從事研磨工作時需手拿電動研磨機具,電動機具約2公斤,研磨工作約佔每月工時的2/3,每工作1小時,約休息5分鐘,平均一週研磨2-3台機器,每台機器約要研磨30小時;無研磨工作時則組裝機件、鎖螺絲,皆為手工作業,並無電動輔具,工作時需手部及手指重複性動作,無研磨工作時約佔每月工時的1/3;且需長時間彎腰或蹲姿進行工作。每週平均工作6天,每天平均工作10小時。
發病過程
個案從事機械研磨、組裝之工作約2年左右,右手中指疼痛,彎曲後無法伸直,因工作之需要,個案仍持續每天的工作,但右手中指的疼痛加劇,且無法伸張右手手指,若用左手輔助伸張,會感覺喀的一聲,因為手部活動受限且疼痛越來越劇烈,於是至骨科門診求診,經診療後診斷為右手中指扳機指,並開始接受手術治療,術後手指的活動有改善,但手指仍有腫脹及疼痛的狀況。因其扳機指疑似為職業所引起,經骨科醫師建議轉介至職業醫學科門診,請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就其職業暴露等資料進行評估,診斷其疾病與工作之因果關係。
相關醫學資料
診斷過程:職業醫學專科醫師依據職業病診斷原則進行評估,根據個案之臨床症狀與手術結果,個案符合右手中指扳機指診斷,且因個案之工作需長時間之機械研磨、螺絲零件組裝,暴露於重複性關節肌肉工作之人因危害,因此認定其右手中指扳機指與工作有相當程度之相關性,為職業病。
扳機指之預防與治療
預防方法:
- 正確的工作姿勢。
- 避免集中使用同一隻手指或姆指。建議每次連續工作使用手指40分鐘後應休息約10分鐘,休息時盡量放鬆及伸展雙手手掌及手臂與頸膊,最好避免在雙手疼痛時繼續同一工作。
- 若使用高振頻機器或工具的勞工,則建議使用較厚重有吸振功能的手套來防止扳機指的發生。
治療方法:
依嚴重程度分為復健、藥物及手術治療等。
案例一(右手肘及手腕肌腱炎)
工作內容
個案是41歲女性,從事品管作業員約5年,公司產品製作時,會殘留料頭,故需先將料頭去除,個案通常以右手大拇指用力旋轉以拔除料頭,或以右手拿老虎鉗,左手以大姆指固定,右手施力把料頭剪斷;後需修整產品內外殼的毛邊,以右手持刀片修整,則需不斷將產品旋轉來配合刀片的修整,故左手手腕需不斷扭轉來修邊;平均一小時約修整200個產品,一天修1600個產品;另產品分為A、B兩種,A種一箱重量約7公斤左右,一天約做25箱;B種一箱重量約8公斤左右,一天約做20箱;修整好內外毛邊之後將產品A、B種組合裝袋(一個重量約5公斤),待產品裝滿一箱後再搬運;一天需搬40次;另有品管工作,主要為產品壓力測試,檢查是否有漏水之情形,因此也需以手腕施力,一天約壓10多次。
發病過程
個案工作近4年開始出現雙手手部無法緊握、手指指頭麻木現象、右手腕、右手肘疼痛,遂至職業傷病診治中心,請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就其職業暴露等資料進行評估,診斷其疾病與工作之因果關係。
相關醫學資料
診斷過程: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依據職業病診斷原則進行評估,經評估個案因長期(5年)工作,右手經常短時間重覆動作及用力,使得手部負擔加重,判定右手肘及手腕肌腱炎與工作具有相當程度之相關性,為職業病,為避免其疾病之惡化,經與雇主協調,個案轉任行政職,右手肘及手腕疼痛已獲得改善。
案例二(右手伸腕肌肌腱炎)
工作內容
個案是39歲女性,從事建築業泥水工程約16年,工作內容主要為過濾砂石、水泥攪拌、提土膏,及將拌好之水泥挖給粉刷牆面師傅。每週平均工作6天,每天平均工作9小時;個案工作負重評估:1包水泥重50公斤,每天需抬舉約10包水泥。一次放置砂石重量約10公斤,共放置13次(130公斤),一次來回篩50次,共篩650次,約10分鐘,相同過濾砂石一天要9次(篩砂石5850次)。挖砂石放入攪拌機:一次挖2-3公斤砂石,過濾後沙石一包約挖50次,放置於攪拌機中,相同挖砂石放入攪拌機一天要9次(挖砂石450次)。每天需提4-5桶土膏,一桶平均2-3公斤。供土給粉刷牆面師傅一次約0.65公斤,平均每天9包水泥(一包50公斤),一包水泥需加入大約130公斤沙、20-30公斤水,攪拌在一起後,每包混凝土約200公斤,每天平均需挖給師傅約9包混凝土(約1800公斤),每天平均總計約2800次。
發病過程
個案工作約16年後,開始右手肘疼痛,曾尋求中醫復健,然症狀持續惡化,也曾求診於骨科及外科診所,經藥物注射治療後,症狀仍不見改善,且右手肘疼痛加劇並逐漸感到無力,至醫院一般門診就診,然經治療後症狀並無緩解,且其手肘疼痛影響工作表現,最後經工會建議至職業醫學科門診就醫,經接受超音波掃描檢查,診斷為右手肱骨外上髁炎,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並就其職業暴露等資料進行評估,診斷其疾病與工作之因果關係。
相關醫學資料
診斷過程: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依據職業病診斷原則進行評估,經評估個案長期(16年)工作中需手肘部重覆動作或用力或抬舉,可能暴露於重覆性、累積性之人因性危害,使得右手伸腕肌肌腱發生炎症反應,因此判定其肱骨外上髁炎與工作有相當程度之相關性,為職業病。
案例三(肩部旋轉肌肌腱炎)
工作內容
個案是44歲女性,擔任拋光技術工約25年,工作內容為拋光磨亮加工石材,工作時視拋光石材大小,決定是否搬運至工作檯進行拋光。若為小型拋光石材(30*45公分或5-10公斤),則搬至工作檯,產品如小茶盤、小尊佛像、小型石藝品等,平均一件拋光需2-3小時;若為大型拋光石材(1公尺以上或超過10公斤),則就地拋光石材,產品如大茶盤、大尊佛像、大型石藝品,平均一件拋光需2-3天不等,拋光器具以振動平磨機為主,但仍須視石材決定平磨機轉頭上需使用砂紙或砂布拋光物品。
發病過程
個案從事加工修飾、拋光磨亮石材的工作17年後,開始出現肩膀、雙手酸麻疼痛症狀,曾至中醫診所進行熱敷和電療,但肩膀仍有疼痛感覺,進而轉至一般門診就醫,接受電療拉背復健以及開立貼布和止痛藥,但症狀並無緩解,左肩膀疼痛加劇甚至疼痛感輻射至腰部,無法往後拉舉,另併有左手發麻、腰椎酸以及左腳麻等症狀,至骨科進行左肩注射以及藥物治療後,轉介至職業醫學科診治,經神經傳導與超音波診斷檢查,診斷為右肩旋轉肌肌腱炎。因其疾病疑似為工作所引起,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就其職業暴露等資料進行評估,診斷其疾病與工作之因果關係。
相關醫學資料
診斷過程: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依據職業病診斷原則進行評估,經評估個案長期(25年)以不符合人體工學之姿勢進行拋光石材工作,工作時長時間彎腰、雙手高舉過肩、反覆扭腰加工修飾以及拋光磨亮物品,暴露於重覆性關節肌肉工作之人因危害,因此判定其旋轉肌腱斷裂與工作有相當程度之相關性,為職業病。
案例四(肱骨髁上炎)
工作內容
個案是45歲男性,職業為機械廠技術員,從事機械操作約10年,主要工作為汽機車零件、手工具之鍛造,工作內容有:將鍛造之物品夾取放置於另一工作檯,鍛造物品重量從百公克至10公斤不等;手部轉動夾取物件,每分鐘約3-15次;每週平均工作6天,每天平均工作約10小時。
發病過程
個案工作約10年後,右手肘疼痛併腫脹,至職業醫學科門診就診,經超音波掃描檢查後,診斷為右側肘部外側上髁炎且疑似為職業疾病,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就其職業暴露等資料進行評估,診斷其疾病與工作之因果關係。
相關醫學資料
診斷過程:職業醫學專科醫師依據職業病診斷原則進行評估,經評估個案長期(10年)工作,需進行頻繁的手肘向外反覆用力動作,可能暴露於重覆性、累積性之人因性危害,使得肘部伸肌之開端發生炎症反應,因此判定其肱骨上髁炎與工作有相當程度之相關性,為職業病。該個案經轉介至復健科接受治療,經持續復健後已返回職場工作。
肌腱炎及腕隧道症候群之預防與治療
預防方法:
- 盡量減少重覆性動作,應分數段時間完成,讓手部、腕部及前臂和肘部得到休息。
- 平時多做一些手部運動、手臂肌肉拉長伸展運動去鬆弛手部肌腱,若有症狀應就醫診治。
治療方法:
依嚴重程度分為固定腕部、復健、藥物及手術治療等。
案例一(雙側腕隧道症候群)
工作內容
個案是52歲男性,擔任熔接品管測試技術員約18年,其工作內容為電阻器熔接及測試工作,工作中需以扭剪方式測試熔接點是否為良品,其手部動作為一手固定電阻器前端,另一手使用尖嘴鉗扳斷其熔接點(雙手不定時交換工作),雖有機器輔助的半自動拉力測試(將電阻器一端夾於機器後將電阻器另一端套入夾具,並使用雙手拉扯以測試熔接點是否牢固),但因耗時的關係,還是以人力手動的為主。個案需要長期握抓尖嘴鉗,且手腕須重覆的作扭剪動作,電阻器每2500顆需要抽樣5顆檢測良疵,故以廠方估計一台熔接機每分鐘可生產180-300顆電阻器,而廠內共有8台機台(但開機台數平均約5台),一天所需要抽樣的次數為240(顆)*60(分鐘)*8(小時)*5(廠訪當天使用機台數)*0.85(機器自身之良率)/ 2500(顆) =196 次,故若每次抽樣五顆,則須扭剪196(次)*5(顆)=980 次,並由當天3-4位值班員工分擔,則每人每天將負擔245-327顆電阻器扭剪,一週工作五天。
發病過程
個案從事熔接品管測試工作約18年後,開始有雙手麻痛的症狀(右側較左側嚴重),至醫院就診,經醫師臨床評估和神經電學檢查報告,診斷為雙側腕隧道症候群。
相關醫學資料
診斷過程: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依據職業病診斷原則進行評估,經評估個案長期(18年)雙手手腕重覆性翻轉及扭剪動作,暴露於重覆性手腕工作之人因危害,因此判定其雙側腕隧道症候群與工作有相當程度之相關性,為職業病。
肌腱炎及腕隧道症候群之預防與治療
預防方法:
- 盡量減少重覆性動作,應分數段時間完成,讓手部、腕部及前臂和肘部得到休息。
- 平時多做一些手部運動、手臂肌肉拉長伸展運動去鬆弛手部肌腱,若有症狀應就醫診治。
治療方法:
依嚴重程度分為固定腕部、復健、藥物及手術治療等。
案例一
工作內容
個案是50歲男性,從事板模工作約33年。每天搬模板約5 小時,釘模板(組裝模板)約3 小時,搬大模板每片重量約(25-30公斤),一次搬運2片,每天40-50片;中模板每片重量約(20-25公斤),一次搬運2片,每天20-30片;小模板每片重量約(15-20公斤),一次搬運2片,每天15-20片;搬鐵管1 支重量約20公斤,每天搬運40-50 支:搬木頭1 支重量約5公斤,一次搬運6支,每天30 次;每天搬運總重量近4,550公斤(4.55噸)。
發病過程
個案從事營造業之模板工工作滿20年後開始出現腳麻以及無法彎腰等症狀,約工作30年左右,開始出現下背痛,症狀持續3年之久,曾至醫院之一般門診接受藥物與復健治療,然症狀並未緩解反而加劇,故轉介至職業傷病診治中心就診,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就其職業暴露等資料進行評估,診斷其疾病與工作之因果關係。
相關醫學資料
診斷過程: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依據職業病診斷原則進行評估, 經評估個案於工作中,需長期負重,符合長期在工作中從事搬抬重物,重量男性每次超過25公斤(女性每次超過15公斤)之參考值,個案每天總搬運重量近4,550公斤亦符合每日負重超過4-5公噸的負重標準;因此判定其腰椎椎間盤突出與工作有相當程度之相關性。
案例二
工作內容
個案是52歲男性,從事貨運司機約10年,隨著服務於不同公司工作內容略有不同,工作內容區分如下:(1)駕駛3.5噸貨車,每天駕駛約9小時,計約有100公里里程數,每週工作約6天,共約6年;(2)駕駛大型水泥車,每天駕駛約9小時,計約有40-50公里里程數,每週工作約6天,共約半年;(3)駕駛15噸大貨車,每天駕駛約9小時,計約有100 公里里程數,每週工作約6 天,共約1.5 年。
發病過程
個案長期(8-10年)駕駛會全身性振動之交通工具,因一次工作時不慎跌坐後,開始出現無法忍受的下背痛及右腳酸麻現象,遂至醫院診治並接受核磁共振檢查,經診斷為椎間盤突出且疑似為職業所引起,遂轉至職業傷病診治中心,請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就其職業暴露等資料進行評估,診斷其疾病與工作之因果關係。
相關醫學資料
診斷過程: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依據職業病診斷原則進行評估,經評估個案長期(8-10年)駕駛載運貨物之交通工具,因而暴露於全身垂直振動之作業,致腰椎椎間盤突出,因此判定其腰椎椎間盤突出與工作有相當程度之相關性,為職業病。
案例三
工作內容
個案是54歲男性,從事鞋底製造業約18年,主要工作為使用模具透過加熱將所需標誌結合在鞋子底面上。模具分上模、中模和下模,上模、中模各約20幾公斤重,將鞋底及標誌放於鐵模上後,放下中模,蓋上上模,需使用人力移至油壓加熱台上,加熱完後靠人力取出,然後使用輔助工具撬開上模,抬中模,取出加工品,再放上材料,移至油壓加熱台,輪流使用數個模具,即一個使用好就換下一個,依序循環使用。一個模具每次只生產一雙產品,每天約生產300雙,總搬重均超過2噸以上。每週工作6天,一天工作8-10小時。
發病過程
診個案工作約15年後開始產生右髖骨關節及右大腿酸痛,如放假休息酸痛症狀就會緩解,若持續工作,症狀則會加劇,有時連走路都會劇烈疼痛,直至無法工作遂至醫院就診,經診斷為椎間盤突出合併神經壓迫,遂進行手術與復健治療,並於手術後,至職業傷病診治中心,請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就其職業暴露等資料進行評估,診斷其疾病與工作之因果關係。
相關醫學資料
診斷過程:職業醫學專科醫師依據職業病診斷原則進行評估,經評估個案長期(15-18年)從事腰部施力與負重的工作,工作中大量反覆性的動作,如彎腰角度大、反覆的腰部扭轉、搬運時姿勢不良等,皆會造成慢性或反覆性的下背痛。另經統計長時問站著或坐著的暴露等相關職業都有較高的下背痛盛行率,因此判定其腰椎椎間盤突出合併神經壓迫與其工作有相當程度之相關性,為職業病。
腰椎椎間盤突出症之預防與治療
預防方法:
- 對於從事重物處理的勞工,應於職前與就業中,教育各種物品抬起搬運、放下、卸貨、疊上貨物的適當方法,及預防下背痛發生的各種注意事項。
- 重物處理的工作應儘量使用機械協助人力操作,亦應標示重量,使工作者知道預期重量,減少傷害發生的機會。
治療方法:
依嚴重程度分為固定腰椎、復健、藥物及手術治療等。
案例一
工作內容
個案是64歲女性,擔任某陶瓷廠之作業員約32年,主要工作為使用砂紙將陶瓷製品拋光磨亮,每天工作8小時,需處理60個馬桶、40個洗臉盆台、60個水瓶;拋光磨亮後需以氣槍高壓噴氣來清除表面粉塵,長期暴露於含二氧化矽的陶瓷粉塵作業。
發病過程
個案進入該陶瓷作業工廠約21年左右,開始出現咳嗽有痰、呼吸困難、氣喘等症狀,且不適症狀逐年加劇。於工作滿32年退休後,至職業傷病診治中心就診,請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就其職業暴露資料進行評估,診斷其疾病與工作之因果關係。
相關醫學資料
診斷過程: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就其職業暴露資料進行評估,經評估個案因長期(32年)暴露於含高二氧化矽量的陶瓷粉塵環境,且胸部X光呈現典型塵肺症變化、肺功能呈現阻塞型併侷限型肺疾病,因此判定其塵肺症與工作有相當程度之相關性,為職業病。
案例二
工作內容
個案是63歲男性,擔任陶瓷工廠之噴霧工約為30年,主要工作內容為陶土加水混成泥漿,經噴射機器射出,再經高溫400-500度變成粉末,使得泥漿變成陶土粉狀的懸浮微粒,再經過濾器收集成大小不一的粉末,不同大小的粉末經壓合可製成磁磚,然而製成磁磚的過程中,粉狀的懸浮微粒飄散在空氣中,個案於工作中僅戴N-95口罩,而非佩戴防塵口罩,仍會吸入空氣中陶土粉塵的懸浮微粒。
發病過程
個案進入陶瓷作業工廠約30年,退休後因某次咳嗽而入院就診,結果被診斷出患有塵肺症併肺結核,之後2年來個案呼吸愈來愈困難,轉介至胸腔科治療,因疑似為職業疾病,再轉介至職業傷病診治中心就診,請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就其職業暴露等資料進行評估,診斷其疾病與工作之因果關係。
相關醫學資料
診斷過程: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依據職業病診斷原則進行評估,經評估個案因長期(30年)暴露於陶土粉塵環境,且胸部X光呈現典型塵肺症變化,因此判定其塵肺症與工作有相當程度之相關性,為職業病。
塵肺症之預防與治療
預防方法:
- 避免暴露到會引起塵肺症之粉塵、噴砂,切割大理石或玉石時,應儘可能使用濕式作業,或利用不具毒性的沙粒取代品。
- 佩戴有效的呼吸防護具。
- 定期做胸部X光檢查。
治療方法:
依嚴重程度給予藥物及手術治療等。
案例一
工作內容
個案是69歲男性,擔任某國際造船公司技術士約28年,在船舶製造之艤裝部的船裝部門工作,工作內容主要負責配管工作,包括安裝管路、切割管子、點銲作業等。個案早期從事管路接合之作業時,有石綿的職業暴露,推測石綿職業暴露之期間可能為22年。
發病過程
個案擔任造船公司技術士約28年,退休12年後開始有乾咳與呼吸急促的症狀,至醫院接受電腦斷層檢查,引導左側肋膜切片檢查證實為間皮細胞瘤,而後至胸腔外科住院評估及治療,並接受左側全肺切除手術暨肋膜切除手術,病理發現為左側肋膜惡性間皮細胞瘤並局部侵犯心包膜及橫隔膜,且有淋巴結轉移,個案已因罹患瀰漫型惡性間皮細胞瘤過世;因疑似其疾病為職業所引起,家屬至職業傷病診治中心,請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就其職業暴露等資料進行評估,診斷其疾病與工作之因果關係。
相關醫學資料
診斷過程: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進行評估後,認為個案罹患瀰漫型惡性間皮細胞瘤符合職業病診斷,根據現場訪視及與個案共事的主管訪談,個案早期從事管路接合之作業時確有石綿的職業暴露,石綿的短期間或低劑量的職業暴露史即可視作充分證據,初次石綿暴露至惡性間皮細胞瘤診斷之間的潛伏期至少需10年(大部分約30-40年),因此判定其惡性間皮細胞瘤與工作有相當程度之相關性,為職業病。
職業性癌症之預防與治療
預防方法:
- 於工業衛生上,以製程取代、隔離、通風、防護等方針,以避免勞工在職業場所暴露到致癌物質或致癌製程等。
- 暴露於可能致癌物質環境之勞工,應每年進行特殊作業健康檢查。
治療方法:
依嚴重程度給予化學藥物及手術治療等。
案例一
工作內容
個案於民國52年至64年在印刷廠工作約10年,71年起從事油漆與噴漆工作,個案平時所使用的底漆與面漆,如為黃色系的系列,則大多含有鉻黃(PbCrO4,為hexavalent chromium)的成份,其他帶有紅色系的油漆,則大多為含有鉛的化合物,前8年從事外牆磁磚漆的噴塗,民國79年2月起後的20年於某設計公司擔任油漆與噴漆工。
發病過程
依據醫院病歷與病理報告顯示,個案罹患左肺肺腺癌,胸部電腦斷層顯示,左肺腫瘤大小約3.1公分,並且有腫瘤入侵淋巴管的跡象。骨頭掃瞄顯示有多處骨頭轉移。個案於民國99年1月住院,並接受支氣管鏡切片檢查,發燒之故,經抽血細菌培養顯示為Acinetobacter lwoffii 菌血症。
相關醫學資料
依照IARC的分類,不管是可溶性或不可溶性的六價鉻化合物皆為人類致肺癌物質(IARC group1 carcinogen)。另外,油漆的色料中常含有六價鉻化合物與鎘化合物。因此,IARC將油漆工這個行業列為確定之人類致肺癌的工作。
肺癌之預防與治療
預防方法:
- 定期檢驗。例如,目前一般建議一年做一次胸部X光檢查。
- 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遠離致癌物(吸煙、油煙與工業汽車廢氣等)。
治療方法:
手術治療、放射線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標靶治療。
案例一
工作內容
個案是53歲男性,從事貨運司機工作約9年,根據個案所提供之上班打卡資料及自述,其主要工作內容為夜班貨運司機,計算其併發疾病之前的四個月總工作時數約為1,268小時,總加班時數約為443小時,平均每天工作約15小時。
發病過程
個案於某日清晨5時,工作中開車時發現右側肢體無力,當日7時至醫院就醫,診斷為左中腦動脈阻塞性腦中風合併右側肢體無力,並留院觀察,之後持續於該院門診進行追蹤。
相關醫學資料
診斷過程: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根據「職業促發腦心血管疾病認定指引」,認定個案符合之要件如下:
- 以每週48小時或兩週84小時工時以外之時數計算加班時數,前一至六個月間,每月加班超過「37」小時以上(個案發病前一至六個月間,每月平均加班時數為125小時)。
- 發病當日往前推算一個月,其加班時間超過「92」小時(個案發病前一個月間,其加班時數約為112小時)。
- 發病日往前推二至六月,每月加班累計超過「72」小時(個案發病前二至六個月間,每月平均加班時數為119.5小時)。
個案雖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惟根據其所附就診證明,可知其定期於醫療單位追蹤治療,且根據個案提供之打卡紀錄(發病前六個月)可知其加班時數明顯超過標準,故其腦梗塞之發生可大略排除其他因素所導致,判定其腦梗塞與工作具有相關性,為職業病。
職業引起的心臟血管疾病(過勞症)之預防
預防方法:
- 避免過度疲勞,注意均衡的營養、適當的休息和規律的運動習慣。
- 適度調節工作壓力,減少過勞之工作危險因子。
治療方法:
依嚴重程度分為手術、藥物及復健治療。
案例一
工作內容
個案自民國79年起在某公司服務,負責工安業務與環境污染防治業務的管理、督導與查核,平均1週內出差1次至2次、多者可達4次。個案於發病前2個月協助處理管線遭盜油污染事件與嘉南地區之單位年度安環績效考評事宜,多次出差前往新竹與嘉義。
發病過程
個案於民國97年2月出差時突發胸痛,緊急送至醫院急診,經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而住院,當日接受緊急心導管處置、冠狀動脈左前降支支架治療,及緊急放置葉克膜體外心肺循環機治療,之後入住內科加護病房,並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術後轉住外科加護病房,因病情惡化終致死亡。
相關醫學資料
參考「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外傷導致者除外)之認定參考指引」,個案符合下列關於工作時數之準則:發病往前推算一個月,加班時間超過92小時。於發病前工作情況之負荷,足以促發疾病的發生。
心肌梗塞之預防與治療
預防方法:
- 包括家族有心臟病或猝死病史、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三高」,及肥胖、抽菸習慣等,都是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而45歲以上男性及55歲以上女性或停經後女性,也是危險因子之一,有上述情形應該更密切注意自己的心血管健康,並積極治療三高及肥胖問題。
- 生活上則應該戒菸、戒酒、多運動、飲食盡量清淡,避免太油、太甜、太鹹的食物。
治療方法:
心導管手術治療。
案例一
工作內容
個案是66歲男性,擔任自來水配管工程師約39年,工作內容為挖柏油路、裝配水管一天約二件;挖水管、馬路切割,每項目一天做三次,一次約1小時;鋪柏油路,一天做二次,一次約1小時。一天工作時間合計約8小時。
發病過程
個案因長期聽力減退至職業傷病診治中心求診,經診斷為聽力損失,並開立聽障診斷證明,申請勞保殘廢給付。
相關醫學資料
診斷過程: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就其職業暴露資料評估,經評估個案因長期(39年)暴露於平均110.5 分貝之噪音環境。若以工作暴露噪音需於110分貝之下,工作的容許暴露時間只能為0.5小時,但顯然個案長期(39年)從事此工作,一天工作時間約8小時,工作期間未佩戴噪音防護具,判定其聽力損傷與其工作有相當程度之相關性,為職業病。
職業性聽力損失之預防與治療
預防方法:
- 工作場所因機械設備所發生之聲音超過90分貝時,雇主應採取工程控制、隔離噪音源,減少勞工噪音暴露時間。
- 對於勞工八小時日時量平均音壓級超過85分貝或暴露劑量超過百分之五十時,雇主應使勞工佩戴有效之耳塞、耳罩的防護具。
治療方法:
助聽器等輔助治療。
案例一
工作內容
個案是37歲男性,擔任機械公司機械技術員約5年,工作內容為金屬加工時需將金屬噴上切削液,加工完成時取下測量,每次接觸約5秒鐘,每天200-300次,工作每週5天,每天約8小時。
發病過程
個案於工作3年後,開始出現雙手脫皮紅疹及水泡等症狀,陸續至皮膚科門診就診,診斷為接觸性皮膚炎,因疑似職業所引起,故轉至職業醫學科門診就診,請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就其職業暴露等資料進行評估,診斷其疾病與工作之因果關係。
相關醫學資料
診斷過程:根據個案提供資料,其雙手有直接接觸切削油,工作每週5天,每天約8小時。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認為大部分的職業性皮膚問題為接觸性皮膚炎(皮膚的急性發炎),且多由直接暴露於許多化學物質所引起,通常局限於接觸區,引起這種反應的刺激物會導致許多症狀,例如紅斑、蕁麻疹、水泡、濕疹或皮疹,使皮膚產生滲液或變粗糙乾燥。普通物質如肥皂或清潔劑、溶劑、酸、鹼、石油產品及氧化劑都可能導致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此個案出現典型症狀,且接觸的切削液是合成研磨油亦是已知常見的刺激性物質。綜合臨床症狀與皮膚科門診紀錄,合理排除其它常見皮膚病。因此認定個案之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與其工作環境具有相關性,為職業病。
案例二
工作內容
個案是53歲男性,擔任印刷、油墨製造部經理,從事印刷、油墨製造之工作約10年。主要工作內容為將研發部提供的配方親自執行一次,以便建立標準作業程序。工作中需經常接觸壓克力聚合單體(MMA),故需戴短的棉紗手套再加上乳膠手套。
發病過程
個案某日工作期間,因左手腕碰觸壓克力聚合單體(MMA),感到灼熱、刺痛、癢,並開始於患部出現水泡,遂至職業傷病診治中心求診,請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就其職業暴露等資料進行評估,診斷其疾病與工作之因果關係。
相關醫學資料
診斷過程:經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評估後,雖然個案於工作中會戴短的棉紗手套再加上乳膠手套,但由於手腕以上前臂未受保護,故仍會接觸壓克力聚合單體(MMA),造成接觸性皮膚炎,因此認定個案之接觸性皮膚炎與其工作環境具有相關性,為職業病。
職業接觸性皮膚炎之預防與治療
預防方法:
- 雇主應儘可能提供不會傷害皮膚之原料物質。
- 雇主和員工都應了解所使用物質之危害及應變措施,若為不可避免的情況,則應提供適當防護措施,如戴手套或穿防護衣,並保持個人及工作環境的乾淨等。
治療方法:
以減緩個案皮膚紅腫發炎之治療為主。
案例一
工作內容
個案是29歲男性,擔任某工程公司的水管工,其主要工作為在地下一層深度的汫溝內埋設水管(外直徑約為1.3公尺)。
發病過程
個案在某個星期日加班工作,在地下一層深度的汫溝內埋設水管(外直徑約為1.3公尺)作業時,突然發生路面坍塌,個案當場被路面土石壓至水管上,右臉撞上水管後失去知覺。隨即個案被救出後由工地主任緊急送醫院急診,並住院10天接受手術治療,出院後因為咬合不正,吃東西有困難,故於事發之15天後至醫院整型外科治療,並接受手術,住院9日。在急性治療之後,雖外科手術尚稱順利,但個案表示常作惡夢,夢到地震,睡眠品質不佳,心情不好,無故會容易生氣,想到回去原工作場所工作就害怕,因此個案於受傷五個月後至精神科門診就診。精神科專科醫師診斷個案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及重度憂鬱症。另公司要求個案回去工作,但個案表示無法回去原工作場所工作,轉至職業醫學科門診就醫,請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就其職業暴露等資料進行評估,診斷其創傷後症候群與工作之因果關係。
相關醫學資料
診斷過程:過去醫學上發表許多有工作意外後發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報告,如加拿大的報告在工作意外傷害之後,有近三成五的患者會出現創傷後症候群,且出現創傷後障礙症的患者有較顯著的憂鬱症狀。亞洲其他國家的報告,在目睹致命的工作意外事件之後一個月,有近三成的員工亦可能出現創傷後壓力症侯群的現象。創傷後壓力症侯群在發生工作意外傷害事件之後是個普遍的現象,而憂鬱症與創傷後壓力症侯群之間有顯著的共病現象,因此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判定此個案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與其工作環境具有相關性,為職業病。
職業外傷引起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之預防與治療
預防方法:
- 維持規則的睡眠、運動、健康的飲食。
- 家人朋友多給予心理支持和鼓勵。
治療方法:
如個案情緒有明顯的憂鬱狀況,需陪同其接受認知心理療法以及適當藥物治療。
案例一
工作內容
於民國89年8月前往某開發公司擔任業務一職,負責休閒旅遊業務開發工作,往後因業績表現亮眼,陸續升任業務副理及業務經理等管理職務,民國91年起因公司業務緊縮及部門合併裁員,個案工作範圍除單純的業務內容還需負責行政工作,迄93年11月遭強迫解雇。
發病過程
民國93年5月起工作上陸續遭遇組織變動及人事壓力,於 93年10月診斷為精神官能性憂鬱症及重鬱症。於93年10月至98年6月共計至醫院診療18次。
相關醫學資料
依據『工作相關心理壓力事件引起精神疾病認定參考指引』,個案「遭受嚴重惡意刁難、欺侮及暴力行為之心理壓力強度」,其心理壓力強度為Ⅲ。「突然之強迫退休」,其心理壓力強度為Ⅲ。
憂鬱症之預防與治療
預防方法:
- 減少外在壓力、降低內在的壓力。
- 留意壓力極限。
- 尋找良好的社會支持。
- 學習壓力調適的方法與技巧。
- 求助專業人員。
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及心理諮商。
案例一
工作內容
個案是55歲男性,擔任專業潛水救難人員約10年,主要工作內容為定期進行潛水訓練和不定期之急難搜救任務。潛水訓練一次約兩天,為水肺潛水,若有急難搜救任務時常急速下潛或上升,平均潛水次數,每日1-3次;潛水時間,每次20分;潛水深度,約30公尺深。
發病過程
個案於某次潛水訓練或水下搜救後即常有胸悶及耳鳴現象,某次進行例行性救難潛水訓練後,開始有複視、耳鳴、下背痛、上肢關節疼痛及胸悶不適等症狀,於是至醫院潛水醫學科就醫,進行高壓氧治療。
相關醫學資料
診斷過程:經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根據流行病學之資料,因為個案工作中長時間處於異常氣壓,明顯增加減壓症的機會,由於下潛時,水壓增加,體內存有空氣的耳朵、鼻竇、肺臟、腸胃道等組織器官,受到水壓壓力體積變小,上升時水壓減少,體積擴張,若耳朵、腸胃道氣體流通阻塞,就有擠壓傷害易造成頭昏、胸悶、呼吸困難、咳血等症狀,因此判定個案之職業性潛水夫症與其工作具有相關性,為職業病。
案例二
工作內容
個案是46歲男性,從事漁撈作業約3年,工作常潛水至5-10公尺深撈魚30分鐘,工作場所並無減壓設備,每週工作平均2-3天,每天平均10小時。
發病過程
個案某日從事漁撈作業完返家後出現頭昏、胸悶、呼吸困難等不適症狀,於是至醫院求診並轉診至潛水醫學科就診,進行高壓氧治療。
相關醫學資料
診斷過程:經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根據流行病學之資料,因為個案工作中長時間處於異常氣壓,明顯增加減壓症的機會,由於下潛時,水壓增加,體內存有空氣的耳朵、鼻竇、肺臟、腸胃道等組織器官,受到水壓壓力體積變小,上升時水壓減少,體積擴張,若耳朵、腸胃道氣體流通阻塞,就有擠壓傷害易造成頭昏、胸悶、呼吸困難、咳血等症狀,因此判定個案之職業性潛水夫症與其工作具有相關性,為職業病。
減壓症(潛水夫症)之預防與治療
預防方法:
- 從事潛水夫、水下工作者或壓力式坑道工作者,若其工作牽涉到增壓與減壓過程時,皆須要經過詳細體檢,若有肥胖或其他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癲癇或骨折病史等,則較不適從事本工作。
- 需接受增壓與減壓標準流程的教育訓練。
治療方法:
以高壓氧治療為主。
案例一
工作內容
個案自民國64年起,在某廠內工作,於民國67年12月期間暴露於較高輻射劑量,根據體外輻射暴露監測記錄,約為伽馬輻射全身體外1652.5毫侖目。
發病過程
個案於民國68年至83年間出現白血球與血小板數量逐漸減少的趨勢,曾於民國69年1月至醫院檢查,經醫師診斷為次發性白血球及血小板減少;民國91年12月再經醫院骨髓組織切片檢查診斷為再生不良性貧血。個案退休後,於民國96年9月至11月於醫院之血液檢查結果顯示白血球與血小板數量低下。
相關醫學資料
根據醫學文獻,人體游離性輻射暴露劑量超過1西弗,可能造成急性效應如骨髓之造血器官受損以致白血球、紅血球與血小板數量減少或功能異常、胃腸道之上皮細胞損傷、及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等,或者慢性效應如白血病等一些惡性腫瘤、白內障、不孕、及染色體異常或遺傳基因突變而產生後代子孫的遺傳性疾病等;台灣地區曾追蹤鈷60輻射污染鋼筋教室內長期暴露於低劑量游離性輻射(小於100毫西弗)後之幼稚園與國小兒童的血液檢查情形,該研究報告顯示有顯著的持續性白血球低下。
游離輻射引起次發性白血球及血小板低下之預防
預防方法:
- 體外曝露防護四原則: 時間、距離、屏蔽、衰變。
- 體內曝露防護三原則: 減少吸收、增加排泄、防止滯留。
- 採用適當防護裝具: 面具、防護衣、濾層、長柄工具。
- 養成良好安全習慣: 離開作業環境時應沐浴或洗手,自行偵檢手足。
案例一
工作內容
個案從事鉛酸蓄電池製作約8年,每週工作6天,每天工作12小時。鉛酸蓄電池製作原料為二氧化鉛、硫酸、海綿鉛、鉛合金(製作極板),以及少部分添加物質和印刷油墨;製作過程包含極板鑄造和鉛粉製造,並以塗膏、裁切、刷版、焊接等方式將鉛粉結合極板,於工作中大量暴露於鉛粉和鉛燻煙中。
發病過程
個案於民國97年員工特殊危害作業健檢中發現血鉛值極高(68.7ug/dL),並將其列為三級管理,隔年該個案體檢血鉛值為61.5ug/ dL,故至職業傷病防治中心看診,個案自述有手部疼痛與貧血現象,且經臨床檢查發現個案雙手手掌部位感覺降低,也有典型症狀表現,並經神經學檢查證實雙側尺神經反應時間延長合併傳導速度降低,確認該個案雙側尺神經病變。
相關醫學資料
根據許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暴露於鉛作業環境下的工人,會出現許多負面的健康效應,其中鉛對於神經的傷害是最早被發現,包含降低神經傳導速率。此外,目前已知之鉛及其合金最常使用於鉛蓄電池製造與回收,故鉛蓄電池生產工為無機鉛及其化合物所致之中毒的高危險作業。
無機鉛及其化合物所致之中毒預防與治療
預防方法:
- 對於工作有可能產生鉛粉塵或薰煙者,雇主應裝配有合適之通風裝置,並於工作場所提供勞工淋浴、清洗工作衣以及乾淨之吃飯空間。
- 雇主應依規定定期實施健康檢查。
- 勞工應佩戴適當有效之呼吸防護具。
治療方法:
依嚴重程度不同施以醫療移離、口服青黴胺及螯和治療。